讀《論語》使人知仁義.孔子說“仁者愛人”,“仁”就是愛別人,一個人愛別人,才叫愛心.成就別人才是無私.“仁”也就是愛自己,世上沒有只愛別人不愛自己的人,連自己都不愛的人,哪里能愛別人呢?
仁義必須是快樂的,否則,必將要與人性背道而馳,不會是真的仁義.真的仁義出自真心,所以就會真正的快樂.人生真正的成功必然要伴隨快樂,如果一個人的財富,名利,各項成就,不能給你帶來快樂,那么這些東西還有什么價值呢?由此,我們要學孔子的快樂主義和包含的快樂人生觀.
聯合國21世紀教育委員會提出21世紀教育的四大支柱是:學會求知,學會做事,學會共處,學會做人.而“學會做人”是四大支柱的關鍵和核心,也是教育的目的和根本.學會做人,這是我們每個人都要面對的問題.不管一個人有多少財富,多少知識,如果不懂得做人的道理,這個人最終不會獲得真正的成功和幸福.
那么我們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應該如何學習并實踐做人的道理,學習孔子的人生觀?
在不同的時期、通過不同的視覺學習了《論語》,這也讓我懂得了許多做人的道理.比如人在一生中遇到的困境與不如意的事很多,我們如何看待它們,在《論語》中就能找到答案.
人這一生中,總會遇到這樣那樣不如意的事情:《論語》中說到,有一天孔子的學生司馬牛憂傷地說:別人都有兄弟,偏偏我沒有.孔子的另一個學生子夏就說:“商聞之矣:死生有命,富貴在天.君子敬而無失,與人恭而有禮,四海之內,皆兄弟也.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?”這代表了《論語》所倡導的一種價值觀念:人首先要能夠正確地面對人生的遺憾,要在最短的時間里接受下來.每個人相對與他人都有不如他人的地方,或者某天不如意的事情“砰”地降臨在你的身上.如去年的地震中的青海玉樹人,特大山洪泥石流的甘肅舟曲人.他們(她們)有的瞬間失去了父母、兒女、兄妹等親人;有的瞬間失去了熟悉的家園,這時要他們(她們)用怎么的心態(tài)來面對?!天災,人們無法預見、有時又無法避免.在天災已經發(fā)生時,只有去接受它.不要過分地糾纏在里面,整日呼天搶地,這只會加重你的苦痛,就像魯迅筆下的祥林嫂一樣.
《論語》中告訴我們的第二個人生態(tài)度就是盡自己的可能、用自己的能力做事去彌補遇到的遺憾.
災害已發(fā)生、悲劇已上演、迅速地正確面對這些困苦,思考如何去減少損失、重新站起來.此時,支持我們站起來的是內心的淡定與坦然.在現實中,我們看到重建后的汶川,人們一片忙碌:人們紀念逝去的親人、重組新的家庭、修補破損的房屋、生育新的生命.通過用自己的能力去“做事”,汶川的人們漸漸地彌合心里的傷口,去逐漸減輕心靈的苦痛,通過勞動,汶川重新獲得了新生.《論語.憲問》中談到“仁者不憂,智者不惑,勇者不懼.”如果你心懷很敞亮,內心很仁厚,你就有一種坦然的勇敢,去直面你的悲痛與遺憾.當一個不幸降臨了,悲痛是難免的,而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它盡快過去,這樣我們才能騰出更多的時間去做更多有價值的事情,我們才會活的更有效率,更有好心情.這就是《論語》中所提倡的“坦蕩蕩”的心境.
此外,還要加強自身的修養(yǎng).除了樹立明確的目標之外,還需要良好的習慣作為約束自我和提升自我的手段.
曾子曰:“吾日三省吾身;為人謀而不忠乎?與朋友交而不信乎?傳不習乎?”也就是說:我每天必定用三件事反省自己,替人謀事有沒有不盡心盡力的地方?與朋友交往是不是有不誠信之處?師長的傳授有沒有復習?”曾子所說的“三省”說了兩個方面:一是修己,一是對人.對人要誠信,誠信是人格光明的表現,不欺人也不欺己.替人謀事要盡心,盡心才能不茍且,不敷衍,這是為人的基本德性.修己不能一時一事,修己要貫穿整個人生,要時時溫習舊經驗,求取新知識,不能停下來,一停下來,就會僵化.而這一切都通過“每天反省”這一習慣來支撐和維系,使個人的修養(yǎng)日漸完善.
當個人的修養(yǎng)到達一定程度后,他的思想和人生就會發(fā)生迥于常人的變化.子曰:“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?有朋自遠方來,不亦樂乎?人不知,而不慍,不亦君子乎?”時常在生活中總結體驗,不是很愉快嗎?有志同道合的知音來相聚,不是很快樂嗎?沒有人了解自己,并不煩惱怨怒,這不才是君子嗎?這是何等高尚的境界啊!而這一切都不是虛無飄渺的,而是可以通過提高自身修養(yǎng)而實現的.
思想修養(yǎng)的提高不僅關系到個人,也是與社會有著密切的聯系的.“其為人也孝弟,而好犯上者,鮮矣;不好犯上,而好作亂者,未之有也.”一個對人謙恭友愛的人,很少去做犯上作亂的事情.每個人都能如此,那我們的生活環(huán)境和社會秩序無疑就非常安定了.
再大而化之,國家的治理與安定也和為人的基本修養(yǎng)有關.“道千乘之國,敬事而信,節(jié)用而愛人,使民以時.”就是說,治理一個大國,就應當嚴肅認真、恭恭敬敬的對待自己所從事的工作;講求信用,節(jié)省開支,不奢侈浪費;對百姓有仁愛之心,在合適的時間調動不同的人干不同的事.除去統治者的特殊身份,其中有不少要素(嚴謹、守信、節(jié)儉、仁愛)都是與個人修養(yǎng)密切相關的.由此可見,治理國家也是從提高自身修養(yǎng)的基點開始的,的確是值得重視的大事.
如何做人,是一個終生的課題.《論語》告訴我們許多為人處世的道理,這是一座思想的寶庫.認真地研讀,細心地體會,努力地實踐.我們的境界必將得以提升,我們的人生一定會產生積極的變化.
讀《論語》令我受益匪淺.今后,我還要更加細讀《論語》,細讀這中華悠悠千年的智慧,讀懂這其中的做人道理與處事方法,品嘗這暖暖的心靈.